社區層面

為何社區需要「災前準備計劃」?

災難時,救援人員一般會作出迅速的回應,但是公共設施突然受損或市民對緊急服務的需求突然增加,都可能延緩救援工作。因此在他們到達前,個人和社區都需要依賴自己的資源來作出應對,甚至修復混亂的情況。社區領袖和成員可事先討論並擬訂「災前準備計劃」,來達致以下好處:

更有能力應付災難 – 在災難前訂立計劃,包括各種支援措施如逃生路線和避難所等,社區能更迅速回應警號,確保措施持續可行 [1]

減低損失 – 做好準備工作可減少社區的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 [2]

有利於有效的復原 – 「災前準備計劃」可包含復原方針,例如恢復服務和設施的步驟;切實可行的計劃可促進有效的復原,也節省時間,相比在危急時作倉卒的決定更好 [1]

社區領袖可怎樣做?

社區領袖或機構 (如鄉郊代表和互助委員會) 一向關注社區居民的安康和福祉。與社區居民的恆常溝通,有助了解他們的需要,並在訂立「災前準備計劃」時納入考慮。要為社區在災難來臨前出一分力,可參考以下各種準備工作。這些工作亦能加強社區面對災難的抗逆能力。

I. 鼓勵社區參與

舉行會議,並邀請社區裡的不同人參與擬訂「災前準備計劃」,以在決策過程中回應不同團體的需要。會議中,可就以下不同範疇討論,為有效的應變作好準備 [3]

  • 計劃逃生路線 (要照顧不同人士的需要,包括長者、兒童及傷殘人士),給予居民逃生路線圖,確保他們清楚知道路線。
  • 尋找社區中的專家 (例如可進行急救和心肺復甦法的人士),以便在災難中支援鄰舍。同時亦可推廣急救和心肺復甦法的訓練,好好裝備社區居民。
  • 建立鄰舍聯絡名單,當中包括有用的聯絡資料,例如警署、消防處和救護服務的電話。
  • 計劃怎樣安置寵物。
II. 教育

可與社區居民分享有關災難不同階段的準備工作和危機,讓他們學會如何減低風險和損失 [3]。實際做法可以有很多,例如派發有關防災和心理應變準備的有用資料 (有關心理教育的資料,請參考有用資料:心理教育資料)。

香港政府及其他機構如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HKJCDPRI) 均提醒社會大眾留意各種災害。社區領袖可收集這些資料,向社區人士加以推廣。

II. 教育

此廣告由藝人張家輝呼籲大家提高對山泥傾瀉的警覺

(你可按此或以上圖片觀看影片。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II. 教育

此網站「識者生存」就推廣災難的準備和應變工作。

III. 夥伴合作

可與各團體或機構建立夥伴合作關係,以作出更有效的決策和行動。合作可增進知識的交流,也加強社區的凝聚力 [1]。夥伴合作的方向包括:

  • 邀請本地機構和當局出席社區會議,為災前準備提出意見 [5] [6]
  • 邀請當局加強基建,作為「災前準備計劃」的一部分 [7]
  • 邀請社區組織在災難期間及之後調動資源和統籌義工 [8]
  • 邀請不同界別的私人機構調動資源,例如建築公司可委派技術人員和儀器,幫助清理街道,以在颱風後恢復交通和秩序 [9]
IV. 復原計劃 [10]

災難來臨已為復原作好準備,可加快復原的進程。在會議中,可與各持份者包括社區成員、本地機構和當局討論「復原計劃」,有利各方合作和作出有效的決策。

討論可集中探討災難可能為該社區帶來的影響,以及短期和長遠的緩和措施;例如要緩和水浸的影響,短期措施包括協助社區居民在水浸後清理周遭環境,長遠措施可以是由當局修整渠道。復原計劃的其他討論事項可包括醫療和社會服務、經濟發展等。出席者可集思廣益,提出各種創新的方法,發掘資源來支持和維持災難復原的行動。復原計劃,人人皆可參與。

有關訂立復原計劃的詳情,請參考災後復原:社區層面

社區居民如何幫忙?

如果你參與社區的災前準備工作會議,就可讓當局聽取你的意見,並在「災前準備計劃」中回應你的訴求。會議中,你可以表達意見,以及提出你或你所屬群體所需的支援,例如作為長者或兒童的照顧者可能需要的額外協調 [1]

預先擬定「災前準備計劃」有利於及早尋找資源,這樣就可以事先組織和統籌,在災難期間和之後所需的各方支援 (如急救、心理急救*、幼兒服務,以及各種常規服務如清潔和交通、屬靈領導 [11] 的資源)。如情況許可,你亦可在災難期間伸出援手,或貢獻你的專業技能,例如你可登記成為社區義工,如此便可第一時間獲知義務工作的資訊。

做義工既利人,又利己。助人帶來的滿足感可加強自主力和社交連繫,而兩者均對人們面對危急時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研究發現,義工一般較為長壽,晚年出現抑鬱的機率較低 [12]。因此,何不積極參與社區準備工作?

*如果你對心理急救有興趣,請參考給專業人士的有用資料:心理急救 (只提供英文版本)。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