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不單影響個人,也影響整個社會。災難倖存者及其親友當然首當其衝成為受影響的一群,但其他相關人士如災難工作者 (如警察、消防員、醫護人員和記者) 和社會大眾都不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災難受害者可分為以下幾種 [1]:
- 親身受害者 (Primary victims):災難倖存者
- 間接受害者 (Secondary victims):災難倖存者的親友
- 其次受害者 (Tertiary victims):災難工作者
- 社會大眾
災難對不同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在「高危人士及其他風險因素」裡,你可知道哪些人或需要較多支持來渡過難關。
親身及間接受害者 (Primary & secondary victims)
誰是親身及間接受害者? [1]
- 親身受害者是指親身經歷創傷事件的人,他們可能身體受傷、喪失財物,甚至痛失親人。
- 間接受害者是指親身受害者的家人和朋友,他們目睹自己所愛的人受苦,不免也有間接的影響。至於受影響的程度則視乎他們與親身受害者有多親密。
他們會面對哪些挑戰? [2]
環境破壞可令他們受傷、損失財物,以及日常生活秩序受影響。
激烈的情感反應如恐懼、憤怒、無助、擔憂和重現創傷的經歷,這些情緒反應也很容易因再次提及事件而產生。
可能因為突如其來的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而令人生價值受動搖,人們對自己和世界改觀,令情緒受到困擾。
其次受害者 (Tertiary victims)
誰是其次受害者? [1] [3]
其次受害者是指在災難期間執行特別任務的人士,他們可能感到極度受壓和疲累,例子包括:
- 救援人員如救護員、消防員和警察
- 醫護人員如醫生、護士、精神健康專家和後勤人員
- 志願和人道支援工作者
- 記者
- 屬靈工作者
他們會面對哪些挑戰? [2]
走進災難現場,面對種種破壞和人命傷亡,無論內心多堅強也難免感觸。
當中的挑戰包括:
- 突然接觸大量屍體和傷者
- 親眼目睹傷者及其親友承受極大的痛苦
- 對傷者和其親友過於感同身受
- 不肯定是否會再發生災難
- 出勤時存在各種安全風險
- 在災難中痛失摯愛、同袍和財物
- 無助感
災難期間出勤,在工作環境和要求上可能與日常工作十分不同,災難工作者要隨時在多變的災難場景中作出迅速的反應和快而準的決定,因此身心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更多難處可能包括:
- 在短時間通知下更改職責和工作安排,需要擔當自己不熟悉的工作
- 現場欠缺支援,例如未能提供足夠的必需品和儀器
- 由於服務需求大增或社會大眾極度關注其表現而令工作量大增
- 對於災難時所執行的工作缺乏訓練
- 管理層的指示、角色分工和期望不清晰
- 缺乏有效的溝通:包括與倖存者及其親友、團隊成員以及部門和機構之間的溝通
- 工作時間太長以致生理和心理健康欠佳
爆發傳染病可令醫療服務的需求突然上升,醫護人員首當其衝受影響。
當中挑戰包括:
- 被傳染的風險
- 進一步傳染疾病予家人、朋友和同事
- 疾病的未知性,以及不肯定疫情的進展
- 因經常接觸患者而承受歧視和偏見
- 服務需求增加以致工作量大增
- 因要穿著焗促、不舒服的個人保護衣物而感身體不適
- 適應經常因應局勢而轉變的防疫措施及工作指引
- 因嚴密的隔離措施而影響家庭、社交生活
社會大眾
為何社會大眾會成為災難的受害者?
社會大眾可能...
代入了災難倖存者的角色,對他們過於感同身受 [1]
他們會怎樣?
他們可能會...
不斷搜尋事情的最新情況,因反覆報導的煽情描述和傷感情景而感到十分困擾
擔心不幸事情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因而感到擔憂和恐懼 [4]
可能出現「同情心疲勞」[1],因無助感 [6] 而對他人的遭遇感到麻木 [5]。
高危人士及其他風險因素
災難為社會帶來廣泛的影響,有些人的抗逆力可能較高,但有些則需要更多支持。你可留意以下人士的需要 [2] [7]:
兒童及青少年,尤其若他們 i) 痛失父母的照顧和依靠,及 ii) 因父母面對壓力和人際關係衝突而受影響。
長者,尤其若他們 i) 之前已患有慢性疾病,及 ii) 在災難中痛失主要照顧者。
其他風險因素可令人更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問題 [2] [7]:
- 經濟條件欠佳
- 人生的重大壓力事件 (如離婚、失業、經濟損失)
- 身為少數族裔
- 本身已有身體殘疾
- 本身已有未處理喪親的傷痛
- 本身已有心理問題
- 近距離接觸災難
- 災難重複發生
- 經歷威脅人身的危險情況或極端暴力事件
- 嚴重受傷
- 在涉及有毒物質的災難中受毒物的污染
- 目睹大肆破壞和多人喪生
- 熟悉災難受害者
- 經歷創傷時有強烈的官能感覺 (例如看到、聽到、嗅到和觸摸到強烈的刺激)
- 與災難的實況比較,有超乎比例的困擾
- 持續地過份擔心家人或伴侶的安全
- 對於自己的應付能力缺乏信心
- 家園、生活和社區遭受破壞
- 損失重大的財物
- 親友傷亡
- 遭遇以上各種
- 社會資源少、不足或每況愈下
- 以逃避、自責或濫藥來應付壓力
- 情感或社交支援較少
- 沒有足夠的解難技巧
作為災難受害者的家人和朋友,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可參考災難應變:如何支持他人。
資料來源:
- [1] Towards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sasters and victims (Taylor, 1999).
- [2] Disaster triage and management manual (Hospital Authority, 2014).
- [3]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victims of disasters (Cohen, 2002).
- [4]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新聞稿。
- [5] Compassion Fatigue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Social Workers: A Validation Study (Adams, Boscarino, & Figley, 2006).
- [6]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logy Today.
- [7] Mental health reactions after disaster (National Center for PTSD,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