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天的溫度較高。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香港天氣越來越炎熱,近年溫度更不斷上升。由1884年至2018年,每年「酷熱天氣」的平均日數 (攝氏33度以上的日數) 為8日;及至2014年至2018年,每年已有超過28日的「酷熱天氣」,包括2016年錄得歷史新高38日 [1]。相信在將來會有更多酷熱天氣。相信這情況將來會更頻繁地出現。
炎熱天氣看似沒有任何傷害,但是研究發現,當氣溫達至攝氏29度,之後每上升一度,死亡人數便會增加1.8% [2]。酷熱天氣引致的疾病對所有人都構成威脅 [5],中暑者可能會呼吸困難、抽搐、失去知覺 [5],甚至死亡。2017年,一名到西貢烏蛟騰遠足的年青人中暑昏厥,並失去知覺,送院後證實不治 [6]。另外,2008年發生一宗小巴司機因車內沒有空調而中暑身亡的事故 [7]。
酷熱天氣相關的疾病也可能間接引致其他嚴重的後果。2018年,一名小巴司機中暑以致小巴失控,直撞五車釀成交通意外 [8]。
由此可見,極度酷熱的天氣可帶來嚴重的影響。你可參考以下貼士,如何為此做好準備,並了解如何處理酷熱天氣引致的疾病 [9] [10] [11]。
- 在你社區尋找乘涼的地方。
- 使用窗簾遮蓋窗戶,或利用抽氣扇、風扇或空調來保持家中涼快。
- 學習辨識酷熱天氣引致的「熱疾病」症狀。
- 尋找有空調的地方暫避,例如圖書館、商場、社區中心等。
- 如果你留在沒有空調的室內,你應盡可能打開窗戶,確保空氣流通。
- 如果室外溫度已超過攝氏35度,切勿使用電風扇,以免增加酷熱疾病的風險。風扇可令空氣流動,給人舒適的錯覺,卻沒有令身體降溫。
- 在戶外工作或活動時,減少長時間直接接觸陽光,多喝水和經常塗抹防曬霜;避免高強度的活動或過勞。如果你感到不適,應盡快到陰涼的位置休息。
- 穿著鬆身衣物,配戴適當的帽子和防紫外線太陽眼鏡,減低被陽光灼傷的機會。
- 留意健康狀況,以及有否出現中暑的症狀,尤其是長者或長期病患者。
了解「熱疾病」病的症狀和處理方法。
- 熱痙攣
症狀 – 腹部、手臂或腿部肌肉疼痛和痙攣。
行動 – 前往較涼快的地方,脫掉多餘的衣物,並呷下含鹽和糖的運動冷飲。如痙攣持續超過一小時,請求醫。
了解「熱疾病」病的症狀和處理方法。
- 熱衰竭
症狀 – 大量出汗、蒼白、肌肉痙攣、疲倦、虛弱、眩暈、頭痛、噁心或嘔吐、昏倒。
行動 – 到有空調的地方暫避和躺下;鬆開或脫下衣物;洗冷水澡;飲用含鹽和糖的運動冷飲;如症狀惡化或持續超過一小時,請求醫。
了解「熱疾病」病的症狀和處理方法。
- 中暑
症狀– 口探體溫極高 (超過攝氏39度);皮膚發紅、灼熱和乾燥,沒有出汗;脈搏快而強、眩暈、精神混亂和失去知覺。
行動 – 將病人移到陰涼的地方,致電999或立刻將病人送往醫院。鬆開病人的衣物,將其躺下,雙腳抬起。如病人有知覺,可給予一些飲料。避免人群聚集在病人四周。如需要,可採取其他冷卻方法,如浸浴、弄濕衣物和用扇撥涼,直至症狀消失。繼續補充水份和求助,盡快拯救病人。如病人大量出汗和痙攣,可將一茶匙鹽放進一公升水中飲用。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