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隨著香港社會衞生環境和醫療技術的改善,現今已較少人患傳染病。但是,傳染病仍可在任何時間爆發,而新的傳染病原也偶爾出現。例如,香港每年的冬季流感、2003年的「沙士」、以及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都為社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

香港近年其中一次最嚴重的傳染病爆發事件為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俗稱「沙士」) 的大規模爆發,當中共有1,755人受感染,300人死亡 [1],包括8名醫護人員 [1]。世界衞生組織 (世衛) 則將香港列為疫區,代表本地出現連續的感染個案 [2]。在事件中,一整幢住宅大廈裡共有300名住戶需要疏散和接受檢疫 [3]。同時間,旅遊業及整體經濟亦受重創,社區愁雲滲霧、人心惶惶。沙士共爆發了四個月,才告終結 [1]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也是本港較常需要面對的挑戰[4] 。以2018至2019年初的冬季流感高峰期為例,及至2019年2月尾,共有446宗嚴重流感個案呈報至衞生防護中心,當中有233人死亡 [5]。此外,在幼稚園、學校、護老院和殘疾人士院舍共有616宗流感爆發個案,共影響4,000人 [5]。幼童尤其容易患上流感,在社區爆發個案中,幼稚園和幼兒中心約佔七成 [6],而爆發流感的幼稚園就須停課以防止交叉感染 [7]。其後香港政府發現流感有繼續散播的趨勢,於是宣布所有幼稚園和幼兒中心停課 [8]

此外,自2019年末開始爆發的2019冠狀病毒病(世衛其後簡稱為「COVID-19」),疫情迅速擴散至多個國家,成為一場全球大流行的瘟疫,香港亦難免深受影響。截至2022年3月上旬,世界各地累積確診或疑似確診個案達4.4億宗 [9]。而香港本地個案截至2022年3月上旬亦超過23萬宗,其中2860多人死亡 [10]。疫情爆發至今將近兩年,對全球經濟,尤其是航空、旅遊、飲食、零售業等均造成嚴重的打擊 [11],亦為各地人民帶來諸多不便,以及生活型態的重大轉變。(更多有關COVID-19的資訊,請瀏覽專題:2019冠狀病毒病。此外,我們亦搜集了由不同機構提供的各種心理自助資源,以供你參考及使用。)

一旦發生傳染病爆發,非緊急醫療服務公共服務和設施甚至市民的日常生活都可能會受影響。以下是一些做好準備和渡過難關的貼士 [12] [13] [14]

 

 

立即行動
  • 定期檢查及確保家中供應齊備,以應付疫情爆發初期有機會發生的短暫性物資短缺,包括:
    • 恆常處方藥物;
    • 其他非處方的藥物,包括止痛藥、紓緩腸胃不適以及傷風咳嗽的藥物、補充電解質的溶液及維他命等;
    • 糧食(不易腐爛的食品,如五穀類、雪藏及罐頭食品、乾糧及零食)及日用品(如廁紙及其他個人衛生用品);
    • 防疫及清潔用品,如體溫計、口罩、漂白水、酒精搓手液、洗手液等;
    • 為寵物及有特別需要的家人(包括老人家、孕婦、嬰兒及長期病患者)準備相應的食品和用品儲備。
  • 事先與親友商量如他們生病,該如何照顧他們,或需要準備甚麼配套來照顧他們。
  • 如有需要,可接受相關傳染病的疫苗注射。
  • 向醫生、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索取你的電子健康記錄,並保存以作個人參考之用。
傳染病爆發時保性命
  • 保持良好的個人、食物和環境衞生。
  • 在觸摸公共設施如扶手或門柄後,避免觸摸眼睛、鼻或口;或在觸摸眼睛、鼻或口前後應先以梘液和清水洗手,用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
  •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覆蓋口和鼻,這可避免將疾病傳播予他人。將用過的紙巾棄置在有蓋垃圾桶內,然後徹底洗手。
  • 利用消毒濕紙巾抹去明顯的污染物如呼吸道分泌物,然後用1:49 的家用漂白水清潔表面和鄰近位置,約15至30分鐘後再用清水洗淨,保持乾爽。至於金屬表面,則可用70%的酒精消毒。
  • 小心處理皮膚擦傷的部位。
  • 切勿共用毛巾或其他可能接觸眼睛的用品。
傳染病爆發時保性命
  • 避免與病人有親密的接觸;此外在你生病時,你也應與他人保持距離,以免傳播疾病。
  • 減少社交接觸,保持適當社交距離;減少舉辦聚會及減少聚餐,用餐時使用公筷及公羹。
  • 一旦出現症狀,請戴口罩,避免上班、上課以及前往人多擠迫的地方;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並迅速求醫。
  • 煮熟所有食物,尤其是海產,才可進食。
  • 奉行良好的生活模式,包括飲食均衡、充足睡眠、多做運動、處理壓力、避免吸煙和飲酒。
  • 如有任何身體不適,應盡快向醫生求診。
  • 如果你在外遊時感不適,尤其是咳嗽或發燒,請戴口罩,並通知酒店職員或導遊,以及盡快求醫。
  • 從傳染病疫區回港的遊遊人士如出現症狀,應立刻求醫,並通知醫生外遊的地方,以及戴口罩避免傳播疾病。

當疫情嚴重時,有可能會實施強制隔離檢疫政策。我們可以針對隔離措施作好事前準備,包括制訂家庭應變計劃預備物資行李包,及計劃隔離期間可以進行的活動 ,盡量減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當自身需要接受隔離,甚或因染病住院,家庭生活也會受到影響。所以,除了個人安排,最好也事先制訂整個家庭的應變計劃,讓家人安心之餘,也減少疫情為家庭,尤其是有需要特別照顧安排的家人,包括年幼子女、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寵物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準備措施
  1. 聯繫後備照顧者,清楚交代需要特別照顧安排之家人(或寵物)的資料及所需物品,例如:
  • 身份證明文件(如出世紙、身份證)副本
  • 健康狀況及重要醫療記錄(如針卡、覆診紙)
  • 食物或藥物敏感
  • 所需藥物及服用時間(如適用)
  • 對於年幼子女,可事先制定適用於停課及復課期間的「每日日程表」,以維持子女的生活作息規律
  1. 向受照顧的家人交代你所作的安排
  2. 視乎隔離期限,確保家中有足夠份量的食品和日用品
  • 對於長者或長期病患者,應準備足夠隔離期間使用(如十四天份量)的醫療用品及藥物
  • 對於有特殊個別需要的家人,也應確保所需物品的存量(如奶粉、紙尿片等)
  1. 設立與家人之間的溝通渠道(如:電話、視像通話),讓家人有需要時能直接聯絡你
在COVID-19期間,不同機構也為市民準備了一些針對學童及長者等的支援及資源,如有需要,請參考有用資料:COVID-19相關資源

[按此下載本頁文件檔(.pdf)]

被通知要接受隔離後,一般於短時間內就便要到達隔離地點。以下清單可作為參考,助大家盡快執拾好屬於自己的隔離物資行李包。

小貼士
不同的隔離地點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設施或物資供應,例如部份檢疫中心不一定有提供無線上網服務。因此,在準備隔離物資行李包的時候,應盡量預備一切所需物資。當確定隔離地點後,可以花一點時間了解該地點的資料,並從行李包剔除一些不適用的物資。


基本隨身物品:
必備物品例如銀包、證件、手提電話(連充電工具)、網上銀行密碼器(如適用)、信用卡等。

日常衣物︰
視乎天氣,預備合適的日常衣物。另外,視乎個人需要,可以考慮使用免洗內褲。

個人護理、衛生用品︰
部份檢疫中心提供基本洗漱用品,而醫院隔離病房則未能提供。因此,應留意要否準備日常慣用的個人護理用品及洗漱用品。若有特別需要人士同行(例如︰嬰幼兒、孕婦、老人或長期病患者),可為他們預備所需護理及衛生用品,如尿片。

醫藥用品︰
根據個人健康狀況,準備足夠隔離期間使用的處方藥物,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等藥物。另外,也可以準備適量成藥以防萬一,如止痛退燒藥、腸胃藥等。

家居用品︰
視乎檢疫中心及個人需要,可以留意是否需要帶備小型家電(例如︰電風扇,拖板)或家居用品(例如︰洗衣盤)。

防疫及清潔用品︰
建議準備所需防疫及清潔用品,如酒精搓手液、洗手液、洗衣液等。

日常膳食︰
檢疫中心及醫院隔離病房一般都會提供基本膳食,部份檢疫中心亦有免費提供乾糧、即食麵等。可根據個人需要考慮加入喜愛的零食,為隔離生活加添樂趣。若有特別需要人士同行(例如︰嬰幼兒、孕婦、老人或長期病患者),可為他們預備所需食品,如奶粉、嬰兒食品。

消閑用品︰
為自己事先安排隔離期間的消閑活動(請參考下方隔離期間可以進行的活動),按個人需要準備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耳機等(連充電器),以及瑜伽墊、運動服裝、書籍、文具、記事本等相關用品。另外,由於隔離地點未必配置無線上網設備,可自行準備WiFi蛋、額外的Sim卡及流動上網計劃等。

 

被隔離的人士普遍會感到苦悶,從而影響整體情緒及適應。因此,除了執拾所需用品,預先計劃隔離期間的活動對我們的心理健康亦非常重要。相比家居隔離,醫院或檢疫中心的環境可能較少合適活動,但仍有一些可以考慮的選擇。以下列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活動:

運動類

如室內帶氧運動、伸展運動、瑜伽等(網上亦有不少短片介紹及指導適合於室內進行的運動)

視聽類

如聽音樂、看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網上視頻、各類網上講座等(建議預先訂閱相關平台的會員計劃或下載影音)

工藝類

如繪畫、砌模型、編織、書法等

信仰靈修類

如祈禱、誦經、閱讀宗教書籍等

知識類

閱讀(書籍、報紙、雜誌、漫畫等)、電子書(建議預先訂購或下載書籍)、參加短期網上/遙距課程(如外語課程、不同教育機構推出的免費課程)、學習使用新軟件、瀏覽博物館推出的虛擬導覽

社交類

下載社交媒體、視像通話等軟件,以聯絡親友;整理手機內的相片;加入網絡社群平台或討論區

遊戲類

數獨、拼圖、遊戲機、網上遊戲、手機遊戲(建議預先下載)

心理保健類

寫日記、靜觀練習(見有用資料:COVID-19相關資源)、禪繞畫、鬆弛練習(見有用資料:心理教育資料

資料來源: